佛教经典经书之一:药师经的作用
对于任何一个宗教,我们都应该非常的尊重,每一个宗教的文化不同,而且每一个宗教也都有各自的经书,那么在佛教文化中,就有佛经大全。本期佛经大全,就要来讲述,佛教经典经书之一:药师经的作用。
一:药师法门以读诵《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念药师咒,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为根本,法门殊胜。修药师法门的人切记多多帮助病苦的人,多多施药关心病人,如经所说而行。如法修持,获福无边。
二:药师法门是现生就能得福慧的法门。药师佛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我们发挥财富,所求皆得。
三:药师法门是最适合相貌不好的人修。有人体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 苦。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来生就会长得非常美丽。
四:药师法门是最适合贫穷的人修。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很快就能得到财富。
五:药师法门是最适合病苦的人修。众人有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字,一经其耳,众病悉得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六:药师法门是最适合诸事不顺的人修。众生心中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
七:药师法门是最适合一心求生极乐世界,而没有把握的人修。有人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修学药师法门,临命终时有八菩萨。乘神通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易得弥陀本愿海,唯修药师本愿海。
八:药师法门是最适合持戒不严的人修。有人学习如来正法。而破戒律。有虽不破戒律而破轨则。有于戒律轨则虽得不坏,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便舍恶行修诸善法。不堕恶趣。设有不能舍诸恶行,修行善法。堕恶趣者。由于如来本愿威力。令其现前暂闻名号。从彼命终还生人趣。得正见精进善调意乐。
九:药师法门是最适合灾难重重的人修。灾难起时,所谓人众疾疫难,外国侵逼难,国家政变难,星宿变怪难,日月薄蚀难,非时风雨难,过时不雨难。如果能供养药师琉璃光如来,众难解脱。
十:修药师法门,不会九横死,不会中邪,因为有药叉菩萨保护。
十一:若是女人讨厌女人身,听到世尊药师如来名号,至心称念,于后不复更受女身。
十二: 修药师法门,聪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速成佛道。
佛教经典的句子
1、你已经是个大人了,应该懂得如何区分清楚生活和爱情之间的关系,生活不是为了爱情而生,而爱情却是基于生活依存。你可以有一段糟糕的爱情,但不能放纵自己过一个烂透的人生。
2、我们真正发菩提心自行化他、弘法利生,一生都让佛菩萨安排。别人对我毁谤、讚誉不必放在心上,身心才会清净、自在。
3、命运常常是一种折磨。不论是谁,在人生中有时总难免身陷逆境,一时又无力扭转面临的颓势,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暂时的忍耐,事物总是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在忍耐中等待命运转折的时机。
4、胸襟的宽窄,决定命运的格局,你能包容多少,就能拥有多少。凡事看得开、想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学会隐忍性情,懂得克制欲望,退却时理智,谦让时大度,你的天地才会壮阔辽远;唯有万事先修德,养性必制怒,删除旁枝末节,除却杂念私心,多些随缘自适,少些攀比计较,人生方可行云流水,成大风景。
5、心若怡然,何处不桃源,心若安然,何处不南山。一个成大事的人,不能处处计较别人,消耗自已的时间去和人家争论,不但有损自己的性情,且会失去自己的自制力。
6、拥有童心的人永远不会老,用简单的眼光看世界,你就会变得快乐和满足。童心总是与阳光、积极乐观相依相随,简单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喜欢的人就大胆表白,无须遮遮掩掩、讨厌的人就一笑而过无须怀恨在心。人生匆匆,保持一颗童心你会发现:没有解决不了的事,也没有过不去的坎。
7、禅本无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要纠结于别人的评说,照自己舒服的感觉生活。我们的幸福,不在别人眼里,而在自己心里。
8、把每一段旅途,都当做最好的修行;把每一段旅途遇到的困难,都当做自己的助力;把每一段旅途中遇到的人,都当做今生的因缘。
9、无论如何选择,只要是自己的选择,就不存在对错后悔。过去的你不会让现在的你满意,现在的你也不会让未来的你满意。当初有胆量去选,同样该有勇气把后果承受。所谓一个人的长大,也便是敢于惨烈地面对自己:在选择前,有一张真诚坚定的脸;在选择后,有一颗不抛弃不放弃的心。
10、生气不如争气。愚蠢的人只会生气,聪明的人懂得去争取。人生中,处处皆有“气”,事事都有“气”。没有“气”的人生,那不是生活,是幻想中的“乌托邦”。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学着莫生气,就是人生的另一个境界。生气,伤身又伤心,伤人又伤己。学着不生气、少生气,是一种成熟,也是一种智慧。
佛教经典著作是什么
佛教经典著作是藏经,俗称:佛经,也叫《大藏经》,一般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经”是指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条。“论”是佛陀的弟子们在学习佛经后所得的心得。
佛教诞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佛教经典故事
1、《泥泞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2、《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3、《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佛经文化:小乘佛教经典著作有什么
小乘佛教是对三乘佛法中之:“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的统称,其法门是以自我完善于解脱为宗旨的。今天,要介绍的是关于小乘佛教经典著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佛经大全中了解都有哪些著作。
在中国,大小乘佛教是同时传入中国的。中国汉传佛教的十三大宗派中,也有专门的多个小乘宗派:毗昙宗、成实宗、俱舍宗等宗派。古印度的经量部传承到中国成为成实宗,有部的一些经典传承到中国成为俱舍宗等。
中国最早流行的禅数学以及此后的毗昙学、成实宗、俱舍宗等,均属小乘类。不过,这些小乘部派在中国很快就衰落了。中国的律学和唐代创始的律宗,皆以小乘律本为依据。目前,中国全面保留的古印度大陆各派的小乘经典也非常丰富。
律藏方面,中国的律学和唐代创始的律宗,皆以小乘律本为基础。中国现存仅小乘律典,就函盖了众多古印度宗派:《五分律》为传承自古印度(化地部)、《四分律》为(法藏部)、《摩诃僧祗律》为(大众部)、《十诵律》为(说一切有部)以及属南方上座部的《善见律毗婆沙》等。可见中国全面继承保存古印度经典之状况。
经藏方面,现存较完整保留的南传佛教巴利文阿含经(公元前19~27年斯里兰卡大寺僧人用僧加罗语写出,公元5世纪觉音翻译成巴利语)其中的《长》、《中》、《相应》、《增支》、《小》五部,前四部汉译阿含经典相应此四部,内容大致相同,汉译阿含经四部:《长阿含》传承自古印度法藏部;《中阿含》属一切有部;《杂阿含》属正统一切有部;《增一阿含》属早期大众部集结。
尤其汉传的增一阿含经,有学者考证认为其属于较好保存了早期大众部集结经典。至于小乘论藏,7世纪玄奘在印度学过大众部的阿毗达磨论。巴利文系及汉译说一切有部都有近似的七部论书。汉传各个部派的论书翻译保存的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