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来 经验 教育经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心思想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心思想

2025-05-23 05:07:00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心思想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

2、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虚”,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

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儒释道三教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儒家注重人格的修养,讲究“中庸之道”,儒家偏于入世,周易文化中的哲学范畴也是儒家的文化精髓,“顺乎天而应乎人”以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儒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一个“人”字上,儒学就是人学 ,是偏于人社会属性的人生哲学,“内圣外王”是儒家的最高境界。

2、道家追求人格的超越,道教偏于出世,道学重自然观辩证法,道教偏于出世,以自然宁静、清心寡欲、无为而为,以及修仙修道为追求。

3、佛家彻悟诸法本缘,以慈悲救度一切六道众生为已任。佛法却包含世间法与出世法并以出世法为究竟,以人的心性为究竟,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

儒、佛、道三者都让人们明白人生的真谛,不把自己等同于动物。三家犹如三才离不开三光。历史的实践证明,儒释道之三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儒释道在两千多年中相融相济,携手并进;“君子动口不动手”,在辩论中学习了对方,丰富了自己,才能把中国的儒学、佛学、道学都推进到了世界思想和哲学的顶峰。

鲁迅写的秋夜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作者采用象征手法,赋予秋夜后园中不同景物以人的性格,代表不同类型的社会人物,“奇怪而高”的天空象征着压迫和摧残进步力量的势力,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做着“春的到来”的梦的小红花象征着善良的弱者,耸立在后园的两株枣树,象征着与黑恶势力抗争的进步力量,抒发了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对热忱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赞美,特别是赞颂了抗击黑暗,不克敌战不止的战斗精神。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范文来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http://mip.fanwenlai.com/fwbaike-224730415/
网友关注经验
精品推荐
热门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