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中国茶文化有何联系
茶文化是茶文化的故乡,中国人民喜欢饮茶是从神农时代便开始,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有着丰厚的思想基础,茶文化融合了儒家、佛、道家思想的精华。那么,在儒家文化中儒家思想与茶文化有何关联呢?一起和小编来看看吧。
茶树生长在山野之中,察山川之灵气,得天地之精华,具有独特的察性,被人们视为“草木之灵者”而备受钟爱。身为灌木,默默生长在山野丘陵,寒冬不凋,四季常青,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云遮雾罩,绿色的叶片总闪耀着光亮。客观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茶性微寒,味醇而不烈,使人提神醒脑而不过度兴奋以至迷惘、狂躁。“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早在唐代,裴汶就已经在《茶述》中如此评价茶叶;而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诗中也说:“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心灵味,本自出山原。”可见,出自山原的茶叶,天然具备精清、浩洁、雅静的品性,微寒、味醉的特性,与一般烈性饮料大不相同,饮后会使人更为宁静、冷静、闲静。因为茶叶对人类文明进程所发挥的作用,曾被誉为“智慧的静穆”。
饮茶的这种效应,也体现在茶艺操作的过程中,使得茶艺也具有同样的功能。这一现象自然会引起儒家的注意和重视,因为与其学说思想有共通之处。
一、中国茶道与儒、释、道三教精神的联系
反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基本上是由儒、释、道三教精神及其影响组成的,而这一切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与走向。比如儒学的“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道家的“宁静致远,道法自然”,佛教的“茶禅一味,梵我一如”,其要义均在于人与大自然的精神联系与心灵感悟。儒、释、道的思想精髓渗透到茶文化,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其中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禅,从茶中体昧苦寂的同时,在茶文化中注入佛理禅机;道家强调人在品茶时要乐于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而儒家则是以茶作为沟通自然与心灵的契机,重视自然与人文的高度契合,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与和谐心境。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无论意境和价值取向都有着各自的独特色彩。这种表面的区别确实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为提携。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茶道的影响
中国茶道思想融合了儒、佛诸家的精华而成,而儒家思想是其中的主体,处于主导的地位。儒家思想产生于古代,但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应变、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它的特点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可以增进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构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欢快格调,这既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调,也是与佛教禅宗的重要区别。儒家茶道是寓教于饮,寓教于乐。在民间茶礼、茶俗中儒家的欢快精神表现特别明显。中国茶道,也多方体现了儒家中庸之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并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哲理于品茗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拥有独特醇香的山西茶文化
晋商在清代的商业活动中,很有特色地进行过茶树培植、茶叶加工及运销等工作,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期小编就要带你去山西文化领略独特醇香的山西茶文化。
清人衷千说:“清初茶时均系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首春客至,由行东赴河口欢迎。到地将款及所购茶单交点行东,恣所为不问,茶事毕,始结算别去”(《茶事杂咏》)。
灵山秀水孕晋茶,应是人间上好茶。山西厚民晋茶生态园,位于北纬35度、海拔1200米的夏县泗交镇,该镇享有“中条明珠、旅游名镇”之声誉,此处被称为“华北天然高山植物园”,此地是世人所向往的“天然氧吧、世外桃源”,此间“青山无墨千秋画,流水带弦万古琴”。
柿叶茶产自于山西,是用新鲜柿树叶加工而成。在制品中有的拼入茶叶,也有不拼茶叶的。柿叶茶的主要特点是,含维生素C很多,对治疗高血压有良好的效果。但含鞣质较多,有收敛作用,会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加速肠道对水分的吸收,造成大便硬结。因此,便秘患者应少服。
雁门苦芥茶。精选雁门上等苦荞为原料,依据“药食同源”养生理论,吸取传统验方之精华,采用日本黄酮富集技术精制而成。并于今年成功入选中国煤博会,成为指定养生用茶。是将苦荞麦的种子经过筛选、烘烤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冲饮品。
古色古香的台湾高山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从古到今经久不衰。茶文化在中国各地都有着不同的内涵和饮茶习惯,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地域,都表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茶文化。那么在台湾文化,茶文化又是以什么样的姿态存在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看看台湾的高山茶文化吧。
台湾高山茶是指海拔1000米以上茶园所产制的半球型包种茶。台湾各产茶区内,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的地区。主要产地为嘉义县、南投县内海拔1000~1300公尺新兴茶区,高山气候冷凉,早晚云雾笼罩,平均日照短,致茶树芽叶所含儿茶素类等苦涩成分降低,茶胺酸及可溶氮等对甘味有贡献之成分含量提高,芽叶柔软,叶肉厚,果胶质含量高。色泽翠绿鲜活,滋味甘醇,滑软,厚重带活性,香气淡雅,水色蜜绿显黄及耐冲泡。
茶具的选用可以根据各地的饮茶习惯。如华北和东北地区的人们,多习惯于用较大的茶壶泡茶,然后斟入茶碗、茶盅饮用,用这种方式泡花茶,香气不易散失,茶汤又不易冷却;江、浙一带习惯于用有盖的瓷杯泡茶,茶汤的浓淡,完全可以根据各人的爱好,自己掌握;四川一带则喜欢用盖碗泡茶,饮用时一手拿碗托,一手拿碗盖撇去茶汤上漂浮的茶叶;在新疆、内蒙古一带用专用的茶炉烧茶,用金属茶壶煮茶,再冲入碗中饮用。
也可以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选用。名优绿茶的芽叶十分细嫩,用通透的玻璃杯冲泡可以尽赏茶叶的翩翩“舞姿”,茶汤的色泽变幻;品饮花茶,为不使香气散失,应使用有盖瓷杯或茶壶;乌龙茶在闽、广、台等地大多沿用功夫茶的品饮方式,故需选用“烹茶四宝”,简单一点的,则用陶制小壶、陶或白瓷小盅。饮乌龙茶重在闻香、品味,因此不宜用大杯、大壶。
高山茶则有“七泡有余香”的说法,方法得当每壶可冲泡七次以上。高山茶泡茶文化还有着别具一格的说法。
“乌龙入宫”:将高山茶放入茶壶。
“洗茶”:将沸水倒入壶中,又迅速倒出。
“冲泡”:沸水再次入壶,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即所谓“凤凰三点头”,以示向客人致敬。
“春风拂面”: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
“封壶”:盖上壶盖,用沸水遍浇全身。
“分杯”: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壶”:将壶中茶汤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壶”:将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
“奉茶”:以茶奉客。
“闻香”: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
珠海茶文化,你知多少?
珠海文化,尤以茶文化浓厚,茶店茶楼遍布大街小巷,人们一般都讲珠海的老板经理不会喝茶品茶就融不进商人的圈子,由此可见,茶文化在珠海的地位多么重要。这些年来茶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那么珠海的茶文化现在发展怎样了呢?又有怎样的变化?我们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品茶论道”能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在亚洲邻国,日、韩的茶文化源于中国,却日渐盛行,以至于茶道、茶礼成为传达本土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近年来,广州茶文化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次举办“广州茶博会”,被公认为“全球茶文化第一展”。深圳、梅州、东莞、中山近年来也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搭建了许多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市场”“茶博会”等茶文化交流、贸易平台,茶文化活动有声有色,提高了生活品质和品位,成为城市丰富生活的一道靓丽风景。
在珠海历史上,徐润是中国近代工商业的杰出代表,誉为“近代中国茶王”。早年,徐润就经营茶叶生意,开设的宝源祥是上海最大茶叶出口的茶栈。1868年后,徐润在上海、湖南、湖北、广东开设分店,让茶叶通过澳门走向世界,让珠海成为茶叶海上之路的起点。
珠海茶城位于珠海前山轻轨站旁,地理位置优越,是珠海首家大型茶叶批发市场,经营各地名茶、茶具、包装、紫砂壶、工艺品等茶叶周边产品。珠海茶城设置了商场区、品牌一条街,为珠港澳地区最具特色的茶城。
千百年来,爱茶、饮茶、品茶一直是南方人文明精神的重要体现。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喝茶中的“慢生活”,使得它一度少有人问津。下面讲讲珠海品茶的一些步骤:
品茶讲究审茶、观茶、品茶三道程序。
审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审看茶叶,内行人一眼就能分出绿茶、红茶、花茶、青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等不同的种类来。更讲究的还可以分出“明前”、“ 雨前”、“龙井”、“雀舌”等。什么茶用多高温度的水,沏、冲、泡、煮方法各不相同。
观茶是看茶叶的形与色。茶叶一经冲泡后,形状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几乎会恢复茶叶原来的自然状态,特别是一些名茶,嫩度高,芽叶成朵,在茶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则是芽头肥壮,芽叶在茶水中上下沉浮,犹如旗枪林立。茶汤此时也会随着茶叶的运动而徐徐展色,逐渐由浅入深,由于茶的种类不同而形成绿色、黄色、红色……此时此刻观茶形赏茶色甚为赏心悦目。
品茶既要品汤味还要嗅茶香。嗅茶香先是干嗅,即嗅未经冲泡的干茶叶。茶香可分为甜香、焦香、清香等,茶叶一经冲泡之后,其香味便会随之从水中散溢出来,此时便可以闻香了。品茶的茶具包括茶壶、茶海、茶盘、茶托、茶荷、茶针、茶匙、茶拨、茶夹、茶漏、过滤网、养壶笔、品茗杯、闻香杯等20余种,其中的闻香杯乃专供闻香用的。闻香之后,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品茗杯的杯沿,中指托着杯底,分三次将茶水细细品啜,这便是“品茗”了。
带你感受厦门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是茶叶的故乡,种类繁多。茶又是世界的三大饮料之一,不同地区造就不同的饮茶文化。在厦门文化中,厦门人是爱茶的,几乎每家都有自己的茶具。厦门人喝茶对茶叶、泡茶的水、茶具和火候都很有讲究。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厦门的茶文化吧。
厦门人爱茶,几乎家家都有茶具,茶馆更是遍布大街小巷。无论你是主人的好友还是第一次见面的客人,热情的主人都会邀你坐到他家的茶桌边,围着古色古香的茶具泡茶给你喝。优雅的茶艺、清淡的茶香、沁心的茶汤、味美的茶配,没有谁不会让这舒暖又悦目的环境所吸引。这不仅是厦门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待客习惯,这也几乎成了外地人对厦门的第一眼印象。
作为最早的五口通商地区之一的厦门,拥有一个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厦门在明末清初时就有了国际商贸的往来,在宣扬和发展闽南文化中,厦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众多的厦门的文化中,茶文化又是厦门文化的主梁和精髓。厦门岛上虽然不产茶,但在解放前的水仙路一带,“茶庄”和“茶行”却有40多家,各货店和小摊贩也都有兼营茶叶的,这在当时中国是很少见的。
直到今天,凡是食杂店、连锁商场、小贩商铺等都有经营茶叶,茶香仍然飘香于厦门的大街小巷,这一现象,完全说明了茶叶与厦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道出了厦门是海路出口茶叶的“第一输出口岸”。同时,厦门口岸也是全国最早出口茶叶的口岸之一,以出口乌龙茶为主,年出口量约7000吨,其中有八成以上输往日本。
首先我们来说说茶叶,
厦门人喝茶,茶必需以新为贵,优质茶叶是厦门茶道的基本条件之一。厦门人大多爱喝乌龙茶,它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外形色泽青褐,故称“青菜”。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乌龙茶经冲泡后,口味醇厚。厦门人多爱选择安溪的“铁观音”。
接下来我们说说茶水,
泡茶对水有严格的要求,因为水有软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钙、镁含量不到8毫克的称为软水,反之则称硬水。泡茶要用软水,用硬水泡茶,茶味变涩,茶香变浊,茶汤变色。明代许次经在《茶疏》中说:“精茗,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
过去的厦门,淡水奇缺,多取井水泡菜,而以南普陀寺五老峰的泉水、鼓浪屿的“三不正”井水最佳。如今多用自来水,因海堤建设,北溪引水至厦,经沉淀除污,加上煮沸,都变成软水,符合泡菜对水之要求。
再来就是我们品茶一定要有的茶具了,
厦门人饮乌龙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因其会“保香”和“保味”。最喜欢“孟公壶”和“若深杯”。“孟公壶”又称“孟臣罐”,容量仅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
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仅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个“孟公壶”与4个“若深杯”一起放在圆形茶盘中,显有艺术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