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来 汉语字典 郡君组词

郡君

jùn jūn
郡君的解释

1.古代妇女的封号。汉武帝尊王太后母臧儿为平原君,为封郡君之始。唐代封四品官之妻为郡君,母为郡太君。宋徽宗改郡君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四等,明唯皇室中之女子仍称郡君,清唯贝勒之女及亲王侧福晋之女称郡君。 2.妓女。

词语解释:
古代妇女的封号。汉武帝尊王太后母臧儿为平原君,为封郡君之始。唐代封四品官之妻为郡君,母为郡太君。宋徽宗改郡君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四等,明唯皇室中之女子仍称郡君,清唯贝勒之女及亲王侧福晋之女称郡君。妓女。郡君[jùnjūn]⒈古代妇女的封号。汉武帝尊王太后母臧儿为平原君,为封郡君之始。唐代封四品官之妻为郡君,母为郡太君。宋徽宗改郡君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四等,明唯皇室中之女子仍称郡君,清唯贝勒之女及亲王侧福晋之女称郡君。⒉妓女。
引证解释:
⒈古代妇女的封号。汉武帝尊王太后母臧儿为平原君,为封郡君之始。唐代封四品官之妻为郡君,母为郡太君。宋徽宗改郡君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四等,明唯皇室中之女子仍称郡君,清唯贝勒之女及亲王侧福晋之女称郡君。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嫔御命妇》。引《北齐书·段韶传》:“启求归朝陵公,乞封继母梁氏为郡君。”宋苏轼《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娶李氏,唐御史大夫栖筠之后,晋卿之女,累封建安郡君。”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亲王女为和硕格格,汉文称郡主。侧妃生者降二等为郡君。”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贝勒女为贝勒多罗格格,称郡君。”⒉妓女。引唐孙棨《北里志·牙娘》:“赵为山,每因宴席偏眷牙娘,谓之郡君……他日为山自外归,内子谓为山曰:‘今日颜色甚悦畅,定应是见郡君也。’”
网络解释:
郡君郡君,是中国和朝鲜古代命妇的封诰,是指以郡名为封号的女子。
综合释义:
古代妇女的封号。汉武帝尊王太后母臧儿为平原君,为封郡君之始。唐代封四品官之妻为郡君,母为郡太君。宋徽宗改郡君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四等,明唯皇室中之女子仍称郡君,清唯贝勒之女及亲王侧福晋之女称郡君。《北齐书·段韶传》:“启求归朝陵公,乞封继母梁氏为郡君。”宋苏轼《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娶李氏,唐御史大夫栖筠之后,晋卿之女,累封建安郡君。”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亲王女为和硕格格,汉文称郡主。侧妃生者降二等为郡君。”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贝勒女为贝勒多罗格格,称郡君。”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嫔御命妇》。妓女。唐孙棨《北里志·牙娘》:“赵为山,每因宴席偏眷牙娘,谓之郡君……他日为山自外归,内子谓为山曰:‘今日颜色甚悦畅,定应是见郡君也。’”郡君[jùnjūn]旧时妇人的封号。唐代四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称为郡君;宋元以后则只有宗室女可称为郡君。
网友释义:
郡君,是中国、朝鲜古代命妇的封,是指以郡名为封号的君。
汉语大词典:
(1).古代妇女的封号。汉武帝尊王太后母臧儿为平原君,为封郡君之始。唐代封四品官之妻为郡君,母为郡太君。宋徽宗改郡君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四等,明唯皇室中之女子仍称郡君,清唯贝勒之女及亲王侧福晋之女称郡君。《北齐书·段韶传》:“启求归朝陵公,乞封继母梁氏为郡君。”宋苏轼《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娶李氏,唐御史大夫栖筠之后,晋卿之女,累封建安郡君。”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亲王女为和硕格格,汉文称郡主。侧妃生者降二等为郡君。”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贝勒女为贝勒多罗格格,称郡君。”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嫔御命妇》。(2).妓女。唐孙棨《北里志·牙娘》:“赵为山,每因宴席偏眷牙娘,谓之郡君……他日为山自外归,内子谓为山曰:‘今日颜色甚悦畅,定应是见郡君也。’”
国语辞典:
旧时妇人的封号。唐代四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称为郡君;宋元以后则只有宗室女可称为郡君。郡君[jùnjūn]⒈旧时妇人的封号。唐代四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称为郡君;宋元以后则只有宗室女可称为郡君。
其他释义:
1.古代妇女的封号。汉武帝尊王太后母臧儿为平原君,为封郡君之始。唐代封四品官之妻为郡君,母为郡太君。宋徽宗改郡君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四等,明唯皇室中之女子仍称郡君,清唯贝勒之女及亲王侧福晋之女称郡君。2.妓女。
郡君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jùn

[jùn]

古代行政区域,中国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郡县。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读音:jūn

[jūn]

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君主。君子(a.旧指贵族、统治者及其代言人;b.指品行好的人,如“正人君君”)。君王。君上。国君。君权。君临。君侧。 ◎ 古代的封号:商君。平原君。信陵君。长安君。 ◎ 对对方的尊称:张君。诸君。

郡君造句 更多
1、志主既有相国太尉、皇亲贵戚,又有藩镇大吏、刺史太守;既有处士名流、真观洞主,又有郡君夫人、宫娥才女。2、他喜欢养宠物,甚至给马铺毡子,给狗吃粱肉,斗鸡也封官加爵,时有赤彪仪同、逍遥郡君等官名都是为宠物设的。3、志主既有相国太尉、皇亲贵戚,又有藩镇大吏、刺史太守;既有处士名流、真观洞主,又有郡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