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来 汉语字典 诬罔组词

诬罔

wū wǎnɡ
诬罔的解释

1.亦作"诬誷"。 2.欺骗。 3.诬陷毁谤。

词语解释:
亦作'诬誷'。欺骗。诬陷毁谤。
基础解释:
亦作/'诬誷/',见/'诬罔/'。欺骗。诬陷毁谤。
引证解释:
⒈亦作“诬誷”。⒉欺骗。《汉书·王莽传上》:“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符命之説,自此始矣。引莽使羣公以白太后,太后曰:‘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四凶》:“翌日,敕以磻叟诬罔上听,訐斥大臣,除名为民,流爱州。”清陈天华《中国革命史论·绪论》:“一篇之中,必详叙其致乱之原,当时革命之实迹,及革命后之影嚮,务録其实,不敢诬罔。”⒊诬陷毁谤。引《后汉书·马援传》:“海内不知其过,众庶未闻其毁,卒遇三夫之言,横被诬罔之谗,家属杜门,葬不归墓。”《晋书·郤詵传》:“争竞则朋党,朋党则诬誷,诬誷则臧否失实,真伪相冒。”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棘闱志异》:“先生读书人,且南方名士,希图我家数十两银耶?此必汝将去自救燃眉,卒乃诬罔好人。”
网络解释:
诬罔诬罔,汉语词汇。
释义:
1.欺骗。2.诬陷毁谤。
综合释义:
亦作“诬誷”。欺骗。《汉书·王莽传上》:“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符命之説,自此始矣。莽使羣公以白太后,太后曰:‘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四凶》:“翌日,敕以磻叟诬罔上听,訐斥大臣,除名为民,流爱州。”清陈天华《中国革命史论·绪论》:“一篇之中,必详叙其致乱之原,当时革命之实迹,及革命后之影嚮,务録其实,不敢诬罔。”诬陷毁谤。《后汉书·马援传》:“海内不知其过,众庶未闻其毁,卒遇三夫之言,横被诬罔之谗,家属杜门,葬不归墓。”《晋书·郤詵传》:“争竞则朋党,朋党则诬誷,诬誷则臧否失实,真伪相冒。”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棘闱志异》:“先生读书人,且南方名士,希图我家数十两银耶?此必汝将去自救燃眉,卒乃诬罔好人。”诬罔[wūwǎng]毁谤冤枉。如:「不可存心诬罔他人。」。
汉语大词典:
亦作“诬誷”。(1).欺骗。《汉书·王莽传上》:“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符命之说,自此始矣。莽使群公以白太后,太后曰:‘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四凶》:“翌日,敕以磻叟诬罔上听,讦斥大臣,除名为民,流爱州。”清陈天华《中国革命史论·绪论》:“一篇之中,必详叙其致乱之原,当时革命之实迹,及革命后之影向,务录其实,不敢诬罔。”(2).诬陷毁谤。《后汉书·马援传》:“海内不知其过,众庶未闻其毁,卒遇三夫之言,横被诬罔之谗,家属杜门,葬不归墓。”《晋书·郤诜传》:“争竞则朋党,朋党则诬誷,诬誷则臧否失实,真伪相冒。”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棘闱志异》:“先生读书人,且南方名士,希图我家数十两银耶?此必汝将去自救燃眉,卒乃诬罔好人。”
国语辞典:
毁谤冤枉,如:「不可存心诬罔他人。」
其他释义:
1.亦作'诬誷'。2.欺骗。3.诬陷毁谤。
诬罔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wū

[wū]

人没有做坏事,硬说他做了坏事;把没有的事说成有:诬蔑。诬赖。诬陷。

读音:wǎng

[wǎng]

蒙蔽,诬:罔民(陷害人民)。罔己(受人诳骗)。欺罔。 ◎ 无,没有:罔极(a.没有定准,变化无常;b.无穷,久远)。置若罔闻。 ◎ 古同“惘”,失意。 ◎ 古同“网”,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器具。

诬罔造句 更多
1、’或谓江令伤本可不死,因焚毁教堂后,有某人逼之自死,尤属莠民诬罔之言。2、有司案验,不如王言,劾齐诬罔,大不敬,请系治。3、岂图宋未悔祸,弑乱奄臻,遂矫害明茂,篡窃天宝,反道效尤,蔑我皇德,干我昭穆,寡我兄弟,恣鸱鸮之心,蹈伦、颖之志,覆移鼎祚,诬罔天人。4、立身以来,不欺暗室,如何今日,诬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