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狼的解释
1.白色的狼。古时以为祥瑞。 2.汉县名。故城在今辽宁省凌源县南。 3.汉时西南部族名。
词语解释:
1.白色的狼。古时以为祥瑞。2.汉县名。故城在今辽宁省凌源县南。3.汉时西南部族名。白狼[báiláng]⒈白色的狼。古时以为祥瑞。⒉汉县名。故城在今辽宁省凌源县南。⒊汉时西南部族名。
基础解释:
白色的狼。古时以为祥瑞。汉县名。故城在今辽宁省凌源县南。汉时西南部族名。
引证解释:
⒈白色的狼。古时以为祥瑞。引《国语·周语上》:“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韦昭注:“白狼、白鹿,犬戎所贡。”唐欧阳詹《珍祥论》:“殷汤上感,实获白狼。”元耶律楚材《和张敏之诗》之一:“扶杖听黄詔,称觴进白狼。”清曹寅《宿卢沟题壁》诗:“明朝挟弓矢,应射白狼归。”⒉汉县名。故城在今辽宁省凌源县南。引《汉书·地理志下》:“右北平郡,县十六:白狼。”《晋书·地理志上》:“高云以幽冀二州牧镇肥如,并州刺史镇白狼。”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直隶·大宁府》:“白狼城,在营州西南。”⒊汉时西南部族名。引《后汉书·种暠传》:“其白狼、槃木、唐菆、卭、僰诸国,自前刺史朱辅后遂絶。”
综合释义:
白色的狼。古时以为祥瑞。《国语·周语上》:“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韦昭注:“白狼、白鹿,犬戎所贡。”唐欧阳詹《珍祥论》:“殷汤上感,实获白狼。”元耶律楚材《和张敏之诗》之一:“扶杖听黄詔,称觴进白狼。”清曹寅《宿卢沟题壁》诗:“明朝挟弓矢,应射白狼归。”汉县名。故城在今辽宁省凌源县南。《汉书·地理志下》:“右北平郡,县十六:白狼。”《晋书·地理志上》:“高云以幽冀二州牧镇肥如,并州刺史镇白狼。”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直隶·大宁府》:“白狼城,在营州西南。”汉时西南部族名。《后汉书·种暠传》:“其白狼、槃木、唐菆、卭、僰诸国,自前刺史朱辅后遂絶。”白狼[báiláng]白色的狼。《史记.卷四.周本纪》:「王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山海经.西次四经》:「盂山,其阴多铁,其阳多铜,其兽多白狼、白虎。」
汉语大词典:
(1).白色的狼。古时以为祥瑞。《国语·周语上》:“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韦昭注:“白狼、白鹿,犬戎所贡。”唐欧阳詹《珍祥论》:“殷汤上感,实获白狼。”元耶律楚材《和张敏之诗》之一:“扶杖听黄诏,称觞进白狼。”清曹寅《宿卢沟题壁》诗:“明朝挟弓矢,应射白狼归。”(2).汉县名。故城在今辽宁省凌源县南。《汉书·地理志下》:“右北平郡,县十六:白狼。”《晋书·地理志上》:“高云以幽冀二州牧镇肥如,并州刺史镇白狼。”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直隶·大宁府》:“白狼城,在营州西南。”(3).汉时西南部族名。《后汉书·种皓传》:“其白狼、槃木、唐菆、邛、僰诸国,自前刺史朱辅后遂绝。”
国语辞典:
白色的狼。白狼[báiláng]⒈白色的狼。引《史记·卷四·周本纪》:「王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山海经·西次四经》:「盂山,其阴多铁,其阳多铜,其兽多白狼、白虎。」⒉山名。在热河省凌源县东南,大凌河发源于此。德语Weißwolf,Polarwolf(lat:Canislupusarctos)(Eig,Bio)法语Louparctique
辞典修订版:
白色的狼。《史记.卷四.周本纪》:「王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山海经.西次四经》:「盂山,其阴多铁,其阳多铜,其兽多白狼、白虎。」山名。在热河省淩源县东南,大淩河发源于此。也称为「白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