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来 汉语字典 疑滞组词

疑滞

yí zhì
疑滞的解释

1.迟疑不决;犹豫不定。 2.指疑难之处。

词语解释:
迟疑不决;犹豫不定。指疑难之处。疑滞[yízhì]⒈迟疑不决;犹豫不定。⒉指疑难之处。
基础解释:
迟疑不决;犹豫不定。指疑难之处。
引证解释:
⒈迟疑不决;犹豫不定。引三国魏曹操《与荀彧书追伤郭嘉》:“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疑滞,欲以后事属之。”宋陆游《朝议大夫张公墓志铭》:“临事前见逆决,若烛照龟卜,无秋毫疑滞。”⒉指疑难之处。引《后汉书·儒林传下·谢该》:“河东人乐详条《左氏》疑滞数十事以问,该皆为通解之。”《宋书·隐逸传·关康之》:“又为《毛诗义》,经籍疑滞,多所论释。”唐刘禹锡《相国韦公集序》:“上富有春秋,未亲庶政,有疑滞,视公如蓍龟。”章炳麟《文学总略》:“心有疑滞,覩辨析之论,则悦懌随之矣。”⒊停滞;停止。引《楚辞·九章·涉江》:“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洪兴祖补注:“江淹赋云:‘舟凝滞於水滨。’杜子美诗云:‘旧客舟凝滞。’皆用此语。”
网络解释:
疑滞词典解释
综合释义:
迟疑不决;犹豫不定。三国魏曹操《与荀彧书追伤郭嘉》:“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疑滞,欲以后事属之。”宋陆游《朝议大夫张公墓志铭》:“临事前见逆决,若烛照龟卜,无秋毫疑滞。”指疑难之处。《后汉书·儒林传下·谢该》:“河东人乐详条《左氏》疑滞数十事以问,该皆为通解之。”《宋书·隐逸传·关康之》:“又为《毛诗义》,经籍疑滞,多所论释。”唐刘禹锡《相国韦公集序》:“上富有春秋,未亲庶政,有疑滞,视公如蓍龟。”章炳麟《文学总略》:“心有疑滞,覩辨析之论,则悦懌随之矣。”停滞;停止。《楚辞·九章·涉江》:“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洪兴祖补注:“江淹赋云:‘舟凝滞於水滨。’杜子美诗云:‘旧客舟凝滞。’皆用此语。”疑滞[yízhì]因怀疑而停顿不前。明.凌蒙初《红拂记.第一出》:「俺和你不须,不须疑滞。把衣装打叠,打叠多齐。」不明白,无法解决。《魏书.卷八二.李琰之传》:「安丰王延明,博闻多识,每有疑滞,恒就琰之辨析,自以为不及也。」
汉语大词典:
(1).迟疑不决;犹豫不定。三国魏曹操《与荀彧书追伤郭嘉》:“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疑滞,欲以后事属之。”宋陆游《朝议大夫张公墓志铭》:“临事前见逆决,若烛照龟卜,无秋毫疑滞。”(2).指疑难之处。《后汉书·儒林传下·谢该》:“河东人乐详条《左氏》疑滞数十事以问,该皆为通解之。”《宋书·隐逸传·关康之》:“又为《毛诗义》,经籍疑滞,多所论释。”唐刘禹锡《相国韦公集序》:“上富有春秋,未亲庶政,有疑滞,视公如蓍龟。”章炳麟《文学总略》:“心有疑滞,睹辨析之论,则悦怿随之矣。”停滞;停止。《楚辞·九章·涉江》:“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洪兴祖补注:“江淹赋云:‘舟凝滞于水滨。’杜子美诗云:‘旧客舟凝滞。’皆用此语。”
国语辞典:
因怀疑而停顿不前。疑滞[yízhì]⒈因怀疑而停顿不前。引明·凌蒙初《红拂记·第一出》:「俺和你不须,不须疑滞。把衣装打叠,打叠多齐。」⒉不明白,无法解决。引《魏书·卷八二·李琰之传》:「安丰王延明,博闻多识,每有疑滞,恒就琰之辨析,自以为不及也。」
辞典修订版:
因怀疑而停顿不前。明.凌蒙初《红拂记.第一出》:「俺和你不须,不须疑滞。把衣装打叠,打叠多齐。」不明白,无法解决。《魏书.卷八二.李琰之传》:「安丰王延明,博闻多识,每有疑滞,恒就琰之辨析,自以为不及也。」
其他释义:
1.迟疑不决;犹豫不定。2.指疑难之处。
疑滞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yí

[yí]

不信,猜度(duó):疑惑。疑问。疑心。疑团。疑虑。疑窦。疑点。疑端。猜疑。怀疑。半信半疑。 ◎ 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疑案。疑难。疑义。存疑。

读音:zhì

[zhì]

凝积,不流通,不灵活:停滞。滞留。滞销。滞空。呆滞。滞产(产妇临产后总产程超过30小时者)。滞针。滞下(痢疾的古称)。 ◎ 遗落:“此有滞穗”。

疑滞造句 更多
1、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展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2、已而诸儒生以次论难者十余人,皆当时硕学,光剖析疑滞,虽辞非俊辨,而理义弘赡,论者莫测其浅深,咸共推服,上嘉而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