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武之地的解释
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词语解释:
用武之地yòngwǔzhīdì(1)犹言用兵之地。宜于打仗的地方。亦喻指能施展武艺或才能的场所例这个职务使他的突出的才能大有用武之地英play
基础解释:
指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引证解释:
⒈宜于作战的地方;进行战争的地方。引《晋书·姚襄载记》:“洛阳虽小,山河四塞,亦是用武之地。”宋欧阳修《丰乐亭记》:“滁於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有我荆州,乃四冲用武之地,保守无虞,分天下为鼎足之形。”⒉指施展本领的地方。引《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冰心《两个家庭》:“你自己先把根基弄坏了,将来就有用武之地,也不能做个大英雄,岂不是自暴自弃?”
综合释义:
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你自己先把根基弄坏了,将来就有~,也不能做个大英雄,岂不是自暴自弃?◎冰心《两个家庭》
汉语大词典:
(1).宜于作战的地方;进行战争的地方。《晋书·姚襄载记》:“洛阳虽小,山河四塞,亦是用武之地。”宋欧阳修《丰乐亭记》:“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有我荆州,乃四冲用武之地,保守无虞,分天下为鼎足之形。”(2).指施展本领的地方。《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冰心《两个家庭》:“你自己先把根基弄坏了,将来就有用武之地,也不能做个大英雄,岂不是自暴自弃?”
国语辞典:
适宜打仗的地方。
辞典修订版:
适宜打仗的地方。《晋书.卷一一六.姚襄载记》:「洛阳虽小,山河四塞之固,亦是用武之地。」《三国演义.第一零零回》:「更兼前临渭滨,后靠斜谷,左出右入,可以伏兵,乃用武之地。」可让人发挥所长,表现才干的地方或环境。
成语词典版:
修订本参考资料:适宜打仗的地方。晋书˙卷一一六˙姚襄载记:洛阳虽小,山河四塞之固,亦是用 武之地。三国演义˙第一零零回:更兼前临渭滨,后靠斜谷,左出右入,可以伏 兵,乃用武之地。可让人发挥所长,表现才干的地方或环境。
出处:
《晋书·姚襄载记》:“洛阳虽小,山河四塞,亦是用武之地。”
其他释义:
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字义分解
读音:yòng
[yòng]
使人或物发挥其功能:使用。用心。用兵。用武。
◎ 可供使用的:用品。用具。
◎ 进饭食的婉辞:用饭。
◎ 花费的钱财:费用。用项。用资。
◎ 物质使用的效果:功用。有用之才。
◎ 需要(多为否定):不用多说。
◎ 因此:用此。
读音:wǔ
[wǔ]
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相对:武装。武器。武警。武林。武坛。武生。武旦。武丑。武净。武举。
◎ 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断。武士。武夫。
◎ 半步,泛指脚步:步武。踵武。行(xíng )不数武。
◎ 姓。
读音:zhī
[zhī]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de,dì
[de,dì]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
◎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
◎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
◎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
◎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
◎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
◎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
◎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
◎ 底子: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