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的一种戎装。短袖或无袖者称袴褶,长袖者称曳撒。
⒈古代的一种戎装。短袖或无袖者称袴褶,长袖者称曳撒。参见“袴褶”。引明王世贞《觚不觚录》:“袴褶,戎服也。其短袖或无袖,而衣中断,其下有横摺,而下復竖摺之,若袖长则为曳撒……而士大夫宴会必衣曳撒,是以戎服为盛。”
曳撒曳撒(yìsǎn)是中国的传统民族服饰。其读法源自蒙古语,为“一色(shǎi)”变音,来自蒙语“质孙(jisum),元代服饰之一。本意是蒙古袍。明朝人王世贞在《觚不觚集》里讲过“胡服也,其短袖或无袖,而衣中断,其下有横褶,而下腹竖褶之。若袖长则为曳撒“
古代的一种戎装。短袖或无袖者称袴褶,长袖者称曳撒。明王世贞《觚不觚录》:“袴褶,戎服也。其短袖或无袖,而衣中断,其下有横摺,而下復竖摺之,若袖长则为曳撒……而士大夫宴会必衣曳撒,是以戎服为盛。”参见“袴褶”。曳撒[yèsā]古代的一种戎装。短袖或无袖者称裦褶,长袖者称曳撒。
古代的一种戎装。短袖或无袖者称裤褶,长袖者称曳撒。明王世贞《觚不觚录》:“裤褶,戎服也。其短袖或无袖,而衣中断,其下有横摺,而下复竖摺之,若袖长则为曳撒……而士大夫宴会必衣曳撒,是以戎服为盛。”参见“裤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