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来 汉语字典 庐山面目组词

庐山面目

lú shān miàn mù
庐山面目的解释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词语解释:
见“庐山真面目”。庐山面目[lúshānmiànmù]⒈见“庐山真面目”。
基础解释:
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引证解释:
⒈见“庐山真面目”。
网友释义:
·段雪亭《聊斋志异>遗稿例言》:“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椠,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
汉语大词典:
见“庐山真面目”。《汉语大词典》:庐山真面目(庐山真面目)  拼音:lúshānzhēnmiànmù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庐山、山名,位于江西九江市南。语出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作“庐山面目”。清奚又溥《〈徐霞客游记〉序》:“﹝李翁﹞痛遗文缺残,访得于义兴之故家,涂抹删改,非复庐山面目。”清段雪亭《〈聊斋志异〉遗稿例言》:“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椠,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又作“庐山真面”。清杨伦《〈杜诗镜铨〉序》:“今之杜诗,汩于谬解,多有诗义本明,因解而晦,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见庐山真面。”
国语辞典:
比喻不易窥知真相的事物。参见「庐山真面目」条。庐山面目[lúshānmiànmù]⒈比喻不易窥知真相的事物。参见「庐山真面目」条。引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一〇下·附编·旧序·奚序》:「痛遗文缺残,访得于义兴之故家,涂抹删改,非复庐山面目。」成语解释庐山面目
辞典修订版:
比喻不易窥知真相的事物。参见「庐山真面目」条。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一零下.附编.旧序.奚序》:「痛遗文缺残,访得于义兴之故家,涂抹删改,非复庐山面目。」
成语词典版:
01.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一零下.奚序》:「痛遗文缺残,访得于义兴之故家,涂抹删改,非复庐山面目。」02.清.段雪亭〈聊斋志异遗稿例言〉:「比之情史者,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椠,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
出处:
清·段雪亭《遗稿例言》:“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槧,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
其他释义: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庐山面目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lú

[lú]

房舍:茅庐。庐墓(a.古人于父母或老师死后,服丧期间守护坟墓,在墓旁搭盖的小屋居住;b.庐舍和坟墓)。 ◎ 姓。

读音:shān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 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 形容大声:山响。山呼万岁。 ◎ 姓。

读音:miàn

[miàn]

头的前部,脸:脸面。颜面。面目。面面相觑。 ◎ 用脸对着,向着:面对。面壁(a.面对着墙;b.佛教指面对墙壁静坐修行)。 ◎ 事物的外表:地面。面友(表面的、非真心相交的朋友)。面额(票面的数额)。 ◎ 方位,部分:前面。反面。片面。全面。多面手。 ◎ 量词,多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面鼓。 ◎ 会见,直接接头的:当面。面议。面晤。耳提面命(“耳提”,提着耳朵叮嘱;“面命”,当面指教,形容教诲殷切)。 ◎ 几何学上指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有长有宽没有厚的形:平面。曲(qū)面。 ◎ 粮食磨成的粉,特

读音:mù

[mù]

眼睛:目光。醒目。历历在目。目指气使(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亦作“颐指气使”)。 ◎ 看,视:目语。目论(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 ◎ 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目的(dì)(亦指箭靶的中心)。 ◎ 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目。纲举目张。 ◎ 名称:数目。巧立名目。 ◎ 标题:目录。 ◎ 生物学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在“纲”以下,“科”以上:鸟纲中有雁形目和鸡形目。 ◎ 孔眼:网目。 ◎ 指为首的人:头目。

庐山面目造句 更多
1、那么,怎样把他们这种文化的错觉转变过来,让他们真的见一次中国文化壮丽的“庐山面目”?2、七杀旗杀手剑法怪异,神秘莫测,令人无法猜测,武林之中没有人知道它庐山面目。3、金色的光芒在茫茫的混沌中现出了它的庐山面目,只见一座三十三层的金色宝塔,在混沌中发出万丈的金色光芒。4、这个人果然如众匪所言,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