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来 汉语字典 太和组词

太和

tài hé
太和的解释

1.亦作"大和"。 2.天地间冲和之气。 3.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4.谓太平。 5.和睦。 6.乐名。魏鼓吹曲名。 7.乐名。雅乐名。

词语解释:
亦作“大和”。天地间冲和之气。谓太平。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和睦。魏鼓吹曲名。雅乐名。太和[tàihé]⒈亦作“大和”。天地间冲和之气。谓太平。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和睦。魏鼓吹曲名。雅乐名。
基础解释:
1.见“太和”,1.见“太和”。2.亦作“大和”。3.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4.谓太平。5.和睦。清恽敬《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6.魏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为《太和》,言明帝继体承统,太和改元,德泽流布也。”7.雅乐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引证解释:
⒈见“太和”。亦作“大和”。⒉天地间冲和之气。引《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太”。朱熹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唐元稹《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清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⒊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引唐刘长卿《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宋司马光《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宋陆游《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⒋谓太平。引三国魏曹植《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陶唐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李善注:“太和,谓太平也。”唐陆贽《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清唐孙华《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明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⒌和睦。引清恽敬《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⒍魏鼓吹曲名。引《晋书·乐志下》:“改《上邪》为《太和》,言明帝继体承统,太和改元,德泽流布也。”⒎雅乐名。引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网络解释:
太和(汉语词汇)太和,汉语词汇。
综合释义:
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亦作“大和”。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太”。朱熹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唐元稹《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清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唐刘长卿《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宋司马光《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宋陆游《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谓太平。三国魏曹植《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陶唐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李善注:“太和,谓太平也。”唐陆贽《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清唐孙华《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明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和睦。清恽敬《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魏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为《太和》,言明帝继体承统,太和改元,德泽流布也。”雅乐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汉语大词典:
亦作“大和”。(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太”。朱熹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和”。唐元稹《竞渡》诗:“数极斗心息,大和蒸混元。”清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唐刘长卿《同姜浚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宋司马光《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宋陆游《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3).谓太平。三国魏曹植《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陶唐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李善注:“太和,谓太平也。”唐陆贽《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清唐孙华《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明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4).和睦。清恽敬《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5).魏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为《太和》,言明帝继体承统,太和改元,德泽流布也。”(6).雅乐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国语辞典:
阴阳会合,冲和之气。太和[tàihé]⒈阴阳会合,冲和之气。引《汉书·卷一〇〇·叙传上》:「是以六合之内,莫不同原共流,沐浴玄德,禀卬太和。」⒉太平盛世。引《文选·曹植·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陶唐之世乎?」⒊年号:(1)​三国魏明帝的年号(西元227~232)​。(2)​北魏孝文帝的年号(西元477~499)​。(3)​唐朝文宗的年号(西元829~835)​。英语TaiheCountyinFuyang阜陽|阜阳[Fu4yang2],Anhui,TaihedistrictofJinzhoucity錦州市|锦州市,Liaoning德语Taihe(OrtinAnhui)​(Eig,Geo)​
辞典修订版:
阴阳会合,冲和之气。《汉书.卷一零零.叙传上》:「是以六合之内,莫不同原共流,沐浴玄德,禀卬太和。」太平盛世。《文选.曹植.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陶唐之世乎?」年号:(1)三国魏明帝的年号(公元227~232)。(2)北魏孝文帝的年号(公元477~499)。(3)唐朝文宗的年号(公元829~835)。
英语:
Hall of Central Harmony,Farce Happens in Taihe Palace,Hall of Supreme Harmony,Taihe Palace,supreme harmony,
其他释义:
1.亦作'大和'。2.天地间冲和之气。3.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4.谓太平。5.和睦。6.乐名。魏鼓吹曲名。7.乐名。雅乐名。
太和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tài

[tài]

过于:太长。 ◎ 极端,最:太甚。太平。 ◎ 高,大:太空。太学。 ◎ 很:不太好。 ◎ 身分最高或辈分更高的:太老伯。太夫人(旧时尊称别人的母亲)。

读音:hé,hè,hú,huo,huó,huò

[hé,hè,hú,huo,huó,huò]

相安,谐调:和美。和睦。和谐。和声。和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和衷共济。 ◎ 平静:温和。祥和。和平。和气。和悦。和煦。惠风和畅。 ◎ 平息争端:讲和。和约。和议。和亲。 ◎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和是四。 ◎ 连带:和盘托出(完全说出来)。和衣而卧。 ◎ 连词,跟,同:我和老师打球。 ◎ 介词,向,对:我和老师请教。 ◎ 指日本国:和服(日本式服装)。和文。大和民族。 ◎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和棋。和局。 ◎ 姓。● 和 huó  

太和造句 更多
1、暨夫太和之后,盛修文教,搢绅硕学,济济盈朝,缝掖巨儒,往往杰出,其雅诰奥义,宋及齐、梁不能尚也。2、杭州万松书院位于西湖凤凰山万松岭,曾名太和书院、敷文书院,是明清时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文人汇集之地。3、归阳镇、太和堂镇被省里列入了新型城镇化考核示范镇和中心镇,风石堰镇沙井村入选湖...
1、范克平说,宋高宗鉴于内忧外患,听取臣下柬言,礼聘山西平阳府洪铜县太和观道长裴休宁到京城传授兵丁武艺。2、基于日常生活需要,太湖花园以及汀太路侧的美丰花园、翠怡花园、翠林阁等屋苑居民,经常都要往来港铁太和站及太和邨。3、荷蒙宸翰屡下,太和车马数驰,猿鹤相讶,伏愿陛下澄心治理,屏欲崇德,民福主福,民...
1、本文应用空间生态位理论,分析了四川南充太和白鹭自然保护区慈竹林内鹭类繁殖季节的群落结构,对影响鹭类混群繁殖时空分布的因素及各种群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2、著作郎三国魏明帝太和中始置,掌编撰国史,属中书省。3、经行七七四九之期,炼铸一口灵性古钟,名曰“太和”。4、暨夫太和之后,盛修文教,搢绅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