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君的解释
1.继位的国君。 2.称皇太子为嗣君。 3.称别人的儿子。
词语解释:
继位的国君。称皇太子为嗣君。称别人的儿子。嗣君[sìjūn]⒈继位的国君。⒉称皇太子为嗣君。⒊称别人的儿子。
引证解释:
⒈继位的国君。引《左传·昭公十二年》:“夏,宋华定来聘,通嗣君也。”杜预注:“宋元公新即位。”《宋书·范泰传》:“及庐陵王义真、少帝见害,泰谓所亲曰:‘吾观古今多矣,未有受遗顾託,而嗣君见杀,贤王婴戮者也。’”清恽敬《顾命辨上》:“既殯,柩前立嗣君,所以传其统。”⒉称皇太子为嗣君。引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下:“仁宗在位岁久,德泽在人,人所信服,故一日晏驾,天下禀承遗令,奉戴嗣君,无一人敢异同者。”清孔尚任《桃花扇·草檄》:“朝廷上,用逆臣,公然弃妃囚嗣君。”⒊称别人的儿子。引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六:“雪芹者,曹楝亭织造之嗣君也。”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纳兰成德侍中与顾梁汾交最密……一夕,﹝梁汾﹞梦侍中至,曰:‘文章知己,念不去怀;泡影石光,愿寻息壤。’是夜,其嗣君举一子。梁汾就视之,面目一如侍中。”
网络解释:
嗣君嗣君继位的国君。《左传·昭公十二年》:“夏,宋华定来聘,通嗣君也。”杜预注:“宋元公新即位。”《宋书·范泰传》:“及庐陵王义真、少帝见害,泰谓所亲曰:‘吾观古今多矣,未有受遗顾托,而嗣君见杀,贤王婴戮者也。’”清恽敬《顾命辨上》:“既殡,柩前立嗣君,所以传其统。”
综合释义:
继位的国君。《左传·昭公十二年》:“夏,宋华定来聘,通嗣君也。”杜预注:“宋元公新即位。”《宋书·范泰传》:“及庐陵王义真、少帝见害,泰谓所亲曰:‘吾观古今多矣,未有受遗顾託,而嗣君见杀,贤王婴戮者也。’”清恽敬《顾命辨上》:“既殯,柩前立嗣君,所以传其统。”称皇太子为嗣君。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下:“仁宗在位岁久,德泽在人,人所信服,故一日晏驾,天下禀承遗令,奉戴嗣君,无一人敢异同者。”清孔尚任《桃花扇·草檄》:“朝廷上,用逆臣,公然弃妃囚嗣君。”称别人的儿子。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六:“雪芹者,曹楝亭织造之嗣君也。”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纳兰成德侍中与顾梁汾交最密……一夕,﹝梁汾﹞梦侍中至,曰:‘文章知己,念不去怀;泡影石光,愿寻息壤。’是夜,其嗣君举一子。梁汾就视之,面目一如侍中。”嗣君[sìjūn]继位的国君。《左传.昭公元年》:「鍼惧选于寡君,是以在此将待嗣君。」
网友释义:
嗣君继位的国君。《左传·昭公十二年》:“夏,宋华定来聘,通嗣君也。”杜预注:“宋元公新即位。”《宋书·范泰传》:“及庐陵王义真、少帝见害,泰谓所亲曰:‘吾观古今多矣,未有受遗顾托,而嗣君见杀,贤王婴戮者也。’”清恽敬《顾命辨上》:“既殡,柩前立嗣君,所以传其统。”
汉语大词典:
(1).继位的国君。《左传·昭公十二年》:“夏,宋华定来聘,通嗣君也。”杜预注:“宋元公新即位。”《宋书·范泰传》:“及庐陵王义真、少帝见害,泰谓所亲曰:‘吾观古今多矣,未有受遗顾托,而嗣君见杀,贤王婴戮者也。’”清恽敬《顾命辨上》:“既殡,柩前立嗣君,所以传其统。”(2).称皇太子为嗣君。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下:“仁宗在位岁久,德泽在人,人所信服,故一日晏驾,天下禀承遗令,奉戴嗣君,无一人敢异同者。”清孔尚任《桃花扇·草檄》:“朝廷上,用逆臣,公然弃妃囚嗣君。”(3).称别人的儿子。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六:“雪芹者,曹楝亭织造之嗣君也。”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纳兰成德侍中与顾梁汾交最密……一夕,﹝梁汾﹞梦侍中至,曰:‘文章知己,念不去怀;泡影石光,愿寻息壤。’是夜,其嗣君举一子。梁汾就视之,面目一如侍中。”
国语辞典:
继位的国君。嗣君[sìjūn]⒈继位的国君。引《左传·昭公元年》:「针惧选于寡君,是以在此将待嗣君。」
辞典修订版:
继位的国君。《左传.昭公元年》:「鍼惧选于寡君,是以在此将待嗣君。」
其他释义:
1.继位的国君。2.称皇太子为嗣君。3.称别人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