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的解释
1.同心,一心。 2.谓意义相同;意旨相同。 3.指用意相同。 4.犹赞成。
词语解释:
同意tóngyì。(1)同心,一心。(2)意义相同;意旨相同。亦指用意相同。(3)对某种主张表示赞成的意见;准许。
基础解释:
(动)对某种主张表示相同的意见;赞成;准许:十分~。[近]赞成。[反]反对。
引证解释:
⒈同心,一心。引《孙子·计》:“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三国志·吴志·张温传》:“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即罪温。”宋叶适《潼川府修城记》:“上下同意,誓必死守。”⒉谓意义相同;意旨相同。引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无二》:“其文与天之道有一出一入一休一伏,其度一也;然而不同意。”汉王充《论衡·辨祟》:“明与鬼神同意共指,欲令众下信用不疑。”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二:“﹝黄公绍《韵会举要·十灰》﹞:‘臺,观四方而高者也。从至,高省声,与室屋同意。’”⒊指用意相同。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川讨满洲檄》:“死者必着唐巾,丧必着唐冠,亦大抵与湖南同意。”⒋犹赞成。引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通信(复张孟闻)》:“读了来稿之后,我有些地方是不同意的。”峻青《海啸》第三章:“真拿你没办法。那好吧,我同意啦。”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五九章:“你这种硬干的办法,我是不同意呵!”
网络解释:
同意(汉语词语)同意,指跟别人的想法相似,与别人的意见相同。
综合释义:
同心,一心。《孙子·计》:“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三国志·吴志·张温传》:“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即罪温。”宋叶适《潼川府修城记》:“上下同意,誓必死守。”谓意义相同;意旨相同。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无二》:“其文与天之道有一出一入一休一伏,其度一也;然而不同意。”汉王充《论衡·辨祟》:“明与鬼神同意共指,欲令众下信用不疑。”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二:“﹝黄公绍《韵会举要·十灰》﹞:‘臺,观四方而高者也。从至,高省声,与室屋同意。’”指用意相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川讨满洲檄》:“死者必着唐巾,丧必着唐冠,亦大抵与湖南同意。”犹赞成。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通信(复张孟闻)》:“读了来稿之后,我有些地方是不同意的。”峻青《海啸》第三章:“真拿你没办法。那好吧,我同意啦。”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五九章:“你这种硬干的办法,我是不同意呵!”
汉语大词典:
(1).同心,一心。《孙子·计》:“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三国志·吴志·张温传》:“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即罪温。”宋叶适《潼川府修城记》:“上下同意,誓必死守。”(2).谓意义相同;意旨相同。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无二》:“其文与天之道有一出一入一休一伏,其度一也;然而不同意。”汉王充《论衡·辨祟》:“明与鬼神同意共指,欲令众下信用不疑。”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二:“﹝黄公绍《韵会举要·十灰》﹞:‘台,观四方而高者也。从至,高省声,与室屋同意。’”(3).指用意相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川讨满洲檄》:“死者必着唐巾,丧必着唐冠,亦大抵与湖南同意。”(4).犹赞成。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通信(复张孟闻)》:“读了来稿之后,我有些地方是不同意的。”峻青《海啸》第三章:“真拿你没办法。那好吧,我同意啦。”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五九章:“你这种硬干的办法,我是不同意呵!”
国语辞典:
心意相同,如:「我同意你的看法。」
辞典修订版:
心意相同。《孙子.计篇》:「令民与上同意。」意旨相同。汉.王充《论衡.辨崇》:「明举鬼神,同意共指,欲令众,信用不疑。」赞成,如:「我同意你的看法。」
辞典简编版:
赞成、允许。 【造句】借用别人的东西,要先得到对方的同意。
英语:
informed consent,dissident,consent,grant,okay,assentation,written consent,approval,
法语:
s'accorder、d'accord、du même avis、consentir、approuver、acquiescer、consentement
其他释义:
1.同心,一心。2.谓意义相同;意旨相同。3.指用意相同。4.犹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