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来 汉语字典 副使组词

副使

fù shǐ
副使的解释

1.派往外国的正使或公使的副手。 2.指节度使或三司使等的副职。

词语解释:
1.派往外国的正使或公使的副手。2.指节度使或三司使等的副职。副使[fùshǐ]⒈派往外国的正使或公使的副手。⒉指节度使或三司使等的副职。
基础解释:
派往外国的正使或公使的副手。指节度使或三司使等的副职。
引证解释:
⒈派往外国的正使或公使的副手。引《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副使王然于、壶充国、吕越人驰四乘之传,因巴蜀吏币物以赂西夷。”《清史稿·职官志六》:“光绪元年,定出使制,命侍郎郭嵩燾使英,翰林院侍讲何如璋使日本,京卿陈兰彬使美日祕国,俱置副使。”⒉指节度使或三司使等的副职。引《旧唐书·职官志三》:“节度使一人,副使一人。”《宋史·职官志十》:“巡幸,有行宫都部署,行宫有三司使、副使、判官、行宫使、都监。”《明史·职官志四》:“﹝按察司﹞副使、僉事,分道巡察。”
网络解释:
副使副使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派往外国的正使或公使的副手。
综合释义:
派往外国的正使或公使的副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副使王然于、壶充国、吕越人驰四乘之传,因巴蜀吏币物以赂西夷。”《清史稿·职官志六》:“光绪元年,定出使制,命侍郎郭嵩燾使英,翰林院侍讲何如璋使日本,京卿陈兰彬使美日祕国,俱置副使。”指节度使或三司使等的副职。《旧唐书·职官志三》:“节度使一人,副使一人。”《宋史·职官志十》:“巡幸,有行宫都部署,行宫有三司使、副使、判官、行宫使、都监。”《明史·职官志四》:“﹝按察司﹞副使、僉事,分道巡察。”副使[fùshǐ]次于正使之人。《史记·司马相如传》:「副使王然于。」副使[fùshǐ]正使之属僚。唐代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皆副使。《唐书·百官志》:「诸军各置使一人,五千人以上有副使一人,万人以上有营田副使一人。」副使[fùshǐ]明代按察使之次官,清代废置。《明史·职官志》:「按察司副使、佥事分司诸道、提督学道、清军道、驿传道。」
汉语大词典:
(1).派往外国的正使或公使的副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副使王然于、壶充国、吕越人驰四乘之传,因巴蜀吏币物以赂西夷。”《清史稿·职官志六》:“光绪元年,定出使制,命侍郎郭嵩焘使英,翰林院侍讲何如璋使日本,京卿陈兰彬使美日秘国,俱置副使。”(2).指节度使或三司使等的副职。《旧唐书·职官志三》:“节度使一人,副使一人。”《宋史·职官志十》:“巡幸,有行宫都部署,行宫有三司使、副使、判官、行宫使、都监。”《明史·职官志四》:“﹝按察司﹞副使、佥事,分道巡察。”
其他解释:
1.次于正使之人。《史记·司马相如传》:「副使王然于。」
副使的书写
使
字义分解

读音:fù

[fù]

第二位的,辅助的,区别于“正”、“主”:副职。副手。副官。副使。 ◎ 附带的,次要的:副业。副品。副食。副刊。副歌。副产品。副作用。 ◎ 相配,相称(chèn ):名实相副。其实难副。 ◎ 量词(a.一组或一套,如“一副手套”,“全副武装”;b.指态度,如“一副笑脸”)。

读音:shǐ

[shǐ]

用:使用。使劲。使役。使力。使钱。 ◎ 派,差谴:使唤。使命。使女。 ◎ 让,令,叫:迫使。 ◎ 假若:假使。即使。 ◎ 奉命办事的人:使者。大使。公使。使馆。

副使造句 更多
1、路贯,与元晦同登第,官桂管观察副使。诗一首。2、知祥谋于副使赵季良,季良请以东川兵先取遂、阆,然后并兵守剑门,则大军虽来,吾无内顾之忧矣。3、蔡京的甥婿、尚书左丞、恭谢行宫副使宇文粹中也随后赶到。4、道的长官的下属,有副使、行军司马、判官、使、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等一大批幕职官员。5、只想好...
1、用灰铁制造运动副,使机构稳定性高,耐磨损.2、迁尚书,累封四百户,兼曹濮观察使,寻加淄青兗郓招讨使,又加汴滑都统副使。3、壬戌,姚古坐拥兵逗遛,贬为节度副使、安置广州。4、乙巳,马天骥资政殿学士、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吕文福带御器械、淮西安抚副使兼知庐州,官一转。5、册封宗室、诸蕃或告谕外国,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