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家之犬的解释
词语解释:
丧家之犬sàngjiāzhīquǎn。(1)指无家可归的狗。比喻失去倚仗,无处投奔的人。丧家之犬[sàngjiāzhīquǎn]⒈指无家可归的狗。比喻失去倚仗,无处投奔的人。英behomelessdog;bethrownoutlikedisowneddogs;feellostlikeastraydog;
基础解释:
丧家:有丧事的人家。原指有丧事人家的狗,因主人忙于丧事而得不到喂养。后指无家可归的狗。比喻失去依靠而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也作“丧家之狗”。
引证解释:
⒈同“丧家之狗”。此即指孔子。参见“丧家之狗”。引《金瓶梅词话》第四七回:“忙忙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冰心《老舍和孩子们》:“舒伯伯给我的信里说,他在纽约,就象一条丧家之犬。”《花城》1981年第6期:“轮到这家人搬出王爷府的时候,又无一例外地有如丧家之犬,都是被扫地出门的。”南朝梁沉约《辩圣论》:“或以为东家丘,或以为丧家犬。”
综合释义:
无家可归的狗。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敌人溃不成军,惶惶如~。
网友释义:
无家可归的狗。比喻失去靠山,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该典故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汉语大词典:
同“丧家之狗”。《金瓶梅词话》第四七回:“忙忙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冰心《老舍和孩子们》:“舒伯伯给我的信里说,他在纽约,就象一条丧家之犬。”《花城》1981年第6期:“轮到这家人搬出王爷府的时候,又无一例外地有如丧家之犬,都是被扫地出门的。”南朝梁沈约《辩圣论》:“或以为东家丘,或以为丧家犬。”此即指孔子。参见“丧家之狗”。
国语辞典:
比喻不得志、无所归宿或惊慌失措的人。参见「丧家之狗」条。丧家之犬[sàngjiāzhīquǎn]⒈比喻不得志、无所归宿或惊慌失措的人。参见「丧家之狗」条。引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一〇出》:「飞鸟依人,今做了丧家之犬。」《精忠岳传·第一七回》:「关已失了,急得如丧家之犬,漏网之鱼,只得落荒而走。」成语解释丧家之犬
辞典修订版:
比喻不得志、无所归宿或惊慌失措的人。参见「丧家之狗」条。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一零出》:「飞鸟依人,今做了丧家之犬。」《精忠岳传.第一七回》:「关已失了,急得如丧家之犬,漏网之鱼,只得落荒而走。」
辞典简编版:
比喻不得志、无所归宿或惊慌失措的人。语出《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造句】巨额的债务,逼得他成了丧家之犬,四处躲藏。
成语词典版:
修订本参考资料:比喻不得志、无所归宿或惊慌失措的人。见丧家之狗条。明˙王世贞˙鸣凤记˙第十出:飞鸟依人,今做了丧家之犬。精忠岳传˙第十七回:关已失了,急得如丧家之犬,漏网之鱼,只得落荒而走。
典故:
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东门旁发呆,子贡问郑国人孔子在何处。郑国人说东门边有个老头子像一只“丧家之狗”在发呆。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说成这副模样也没什么。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倒是说得对呀!说得对呀!”
出处:
明·无名氏《鸣凤记》:“飞鸟依人;今做了丧家之犬。”
英语:
disowned dogs,a homeless cur,as a dog without its master,miserable and distressed,stray dog,
其他释义:
无家可归的狗。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字义分解
读音:sàng,sāng
[sàng,sāng]
跟死了人有关的事:丧事。丧礼。丧亡。丧假(jià)。丧乱。治丧。吊丧。
读音:gū,jiā,jie
[gū,jiā,jie]
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家庭。家眷。家长(zhǎng )。家园。家谱。家塾。家乡。家风。家训。家规。家喻户晓。如数家珍。
◎ 家庭所在的地方:回家。老家。安家。
◎ 居住:“可以家焉”。
◎ 对人称自己的尊长、亲属:家祖。家父。家翁。家母。家慈。
◎ 家里养的,不是野生的:家畜。家禽。
◎ 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有某种身份的人家:酒家。农家。
◎ 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行(háng )家。作家。科学家。
◎ 学术流派: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纵横
读音:zhī
[zhī]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quǎn
[quǎn]
狗:猎犬。警犬。犬马之劳。犬牙交错。犬子(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儿子)。桀犬吠尧(喻走狗一心为主子效劳)。